时间: 2025-01-19 04:51:37 | 作者: 回转窑设备
高楼林立的城市,机声隆隆的高新区,阡陌纵横的乡村田野,沙水交融的自然风光,这里是乌海,一座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一座兼容并蓄的开放之城,一座风景独特的魅力之城,一座翰墨飘香的文化之城,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近年来,乌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坚持以转型为动力谱写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篇章
曾经的乌海,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如今的乌海,扬“煤”之长,向“新”而生,聚焦产业转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不断跑出高水平发展加速度。
走进位于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产业园的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包装车间内,自动化设备全力运转;仓库里,多辆叉车有序进出,将产出的炭黑产品装车码放;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对炭黑产品做吸碘值、吸油值测定。
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负责人张智广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炭黑是由煤焦油中的高沸点馏分炭黑油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出,其主要成分是碳单质,并含有少量氧、氢、硫等元素,主要使用在于橡胶、油漆、油墨等行业。
多年来,该公司从始至终坚持“夯实炭黑主业、深耕精细化工产业、开拓新材料板块”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布局,与园区及周边地区煤焦化企业携手循环发展,打造了一条完整的炭黑产业链条,其后续研发的特种炭黑、超导电炭黑更是为乌海市煤基新材料产业锦上添花。
乌海市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拥有丰富优质的焦煤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倚能倚重的产业体系在支撑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也让乌海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推动煤炭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题中之义。
聚焦产业体系调整,乌海市统筹推进矿权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奠定了基础,也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同时,乌海市全力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宝杰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石墨负极材料、中创联盛新材料公司的沥青、恒业成有机硅公司的混炼胶等一批煤基新材料产业迅速崛起,让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活力。当前,乌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一块黑色的焦炭、一瓶透明的液体、一卷可降解地膜、一匹柔软富有弹性的布料……在位于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控室展台上,摆放着一些工业产品,若不是内行人,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将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产品联系在一起。
展台上的这一些产品中,那瓶透明的液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就是1,4-丁二醇(BDO),是当前世界上需求量增长最快的化工产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其下游产品能用来生产可降解塑料,能够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
焦炭、石灰石在普通人眼中是再寻常不过的工业原料,二者经过化学反应后制备出电石,电石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生产出BDO,BDO再经过不同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路线最终得到了可降解地膜、锂电池溶剂、氨纶这些“含金量”“含绿量”高的工业产品。如今,煤炭这条由“黑”变“绿”的蝶变之路为乌海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乌海市立足产业基础和消纳能力,坚持链群思维,将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主攻路径,全力推进建设。
目前,乌海市已批复BDO产能249.2万吨、可降解材料产能216万吨,引进东景、华恒、三维等8个BDO一体化及下游配套项目,已建、在建BDO产能达160万吨,初步形成5条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路径。随着BDO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集聚效应日益突显,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起势成势。
同时,乌海市全面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推进能源绿色变革,全力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目前,乌海市已建成投产新能源项目22个,装机规模达94万千瓦,已批复在(拟)建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75万千瓦。预计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35%。届时,乌海市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将更完善,区域能源合作将更加紧密。
转型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乌海市紧紧牵住科学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进一步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构建起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释放科学技术创新动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赛思普科技公司“如意铁”、清陶能源科技公司固态锂电池、东景生物环保科技公司电子级γ-丁内酯(GBL)、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公司气相二氧化硅、永太化学公司锂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酸锂、青石化学公司高牢度分散染料……如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在乌海已基本形成,成为了乌海市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就是乌海市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乌海市从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加快从均衡走向优质,让人民群众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过上高品质生活。
15分钟能干什么?在乌海,以家为圆心,在15分钟步行半径内就可以点亮生活中的“小确幸”,邂逅生活中的美好,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已成为乌海市民衡量生活便捷度和幸福感的新标尺。
“买菜、健身、看病、就餐、休闲、孩子上学……现在不用出这个圈子,我们的生活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家住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西水新港小区的吕孝勤谈及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时说。
作为资源型城市,过去的乌海基础设施欠账多、功能服务不健全等因素一度困扰着群众生活,也制约着城市发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何让群众的生活质量更高?怎样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资源和服务?面对难题,乌海市立足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小、城镇化率高的实际,给出了最优解。
2021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将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转型、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
2022年初,5个涵盖全市16万人口的街道社区被确定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首批试点,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体系开始由点及面在城区中快速铺开。
2022年,乌海市入选自治区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同年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
乌海市商务局局长樊力介绍,在推进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过程中,乌海市一方面坚持高标准谋划,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乌海市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规划》,根据各区域真实的情况,合理划定老城更新、新区规划、城市远郊3类生活圈,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广泛开门纳谏、听取民意,让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真正契合群众需求。
目前,乌海市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社区已增至14个,覆盖三区90%以上的街道社区,辐射市民53.21万人,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成功入选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
这里沙与“海”交汇,湖与城相守,山与河相映,“半湖碧水半湖沙”的壮美景观让人们能享受到在沙漠里看“海”的浪漫;这里既有“绿色”的工业画卷,又有休闲娱乐的葡园绿道,还有富有现代浪漫主义色彩的葡萄酒庄园,每一处风景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乌海市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建市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0.38%,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0多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为改变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一代代乌海人几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战,与风沙抗争。如今,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持续不断的增加,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得到一定效果保护,乌海人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特别是在2013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乌海湖,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乌海市的生态环境及面貌,更是让乌海市转型发展有了依托。多年来,乌海市将环乌海湖开发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全力把乌海湖打造成为集风景旅游、观光娱乐、体育竞技、疗养避暑、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环境保护。乌海市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一体推进“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的“七治”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累计投入资金68.5亿元,实施综合治理项目423个,全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
当前,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41.2%,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在Ⅱ类,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如今的乌海,卷卷墨香、琅琅书声,阅读的身影随处可见。在书店、图书馆,人们手捧书籍,感受文字在指尖的流动;在社区、农区,多彩读书活动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在有声网站、听书软件上,人们解放双眼,用耳朵聆听书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赋予了城市发展的生命力。近年来,乌海市全力打造北疆文化乌海品牌,积极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满足群众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乌海湖畔,锻炼的市民享受着运动的酣畅淋漓;城区街道,“城市美容师”辛勤劳动迎接新的一天;乡村田野,农区居民在温室大棚里抓紧耕作;产业开发区,工人在项目建设现场奋战正酣……这是乌海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以来,人们幸福生活的一个侧影。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近年来,乌海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不断的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倾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乌海样板”,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程度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乌海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这里有一个“城市大脑”,每天有数万条信息在平台上滚动着,实时更新着各区、各路段、各场所的信息和监控画面。目前,“城市大脑”规划建设16个专题,已完成城市管理、城市之眼、生态环境、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14个专题的建设。乌海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副主任张雷介绍,“城市大脑”不仅打通了专网、政务网、互联网,整合共享48个部门、694类、14亿条数据,同时在全市重点区域部署智能感知物联网设备,构建起多维、立体、全景的“数字孪生城市”,通过数字空间直观模拟城市体征、推演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为城市规划、精细化治理、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各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城市管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城市大脑”中的城市管理专题已规划建设了智慧城管、智慧园林、智慧工地、智慧供热和智慧物业五大业务模块,逐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上的水准。随着“城市大脑”不断迭代升级,其中的智慧模块将慢慢的变多,让城市更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欢迎您致电乌海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电梯紧急救援服务请按‘7’……”“你好,我发现陶然印象小区南门附近的排水井井盖损坏了,尽快让工作人员维修一下。”……在乌海,一部热线天不打烊,可谓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市民只需拨打12345反映诉求和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就会立即回应解决。
近年来,乌海市全力打造市民诉求回应解决的最强“总客服”,整合12315、12369、12333等41部行政企业和事业单位热线个网络受理渠道,建立热线“一号接听、一号响应、一号服务”工作机制,构建起线上+线下的多渠道全方位受理格局。
多年来,乌海12345热线年,该热线被评估为全国政务热线服务的品质“A”等级。“赵大爷,我已经帮您办理了高龄津贴申请手续。记得每个季度完成线上认证。如果有问题,随时打电话联系社区,我们上门帮您认证。”近日,海勃湾区新华街道新海社区第1网格的网格长袁茹薏在日常入户走访中,帮助身体不便且已经符合申领高龄津贴资格的赵明光老人办理了申请手续。
网格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网格化服务管理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的有效手段。乌海市将全市重新划分为640个网格,建成专属网格6个,逐步构建起社区网格、农区网格、专属网格“三位一体”的多元网格治理服务体系。同时,建立“网格采集、分流转办、限期办结”工作机制,充分整合政法、民政、信访、卫健、应急、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力量,推动“网格事”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快速联动处置,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
近年来,乌海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市、区、镇(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全覆盖,20个镇(街道)、83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住建、医疗、交通、治安等领域成立45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实现矛盾纠纷线上线下全流程闭环处置,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同时,乌海市还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持续下功夫、求实效。特别是今年以来,乌海市深入实施诚信建设工程,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不断巩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擦亮“信用乌海”金色名片,让诚信融入城市血脉、赋能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扬帆起航风正劲,一路奋进一路歌。乌海市将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乌海实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办好两件大事,助力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贡献乌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