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21 08:08:29 | 作者: 回转窑设备
由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石林镇(两河场)沿S207省道向南出发,自石鼓村便开始上山,一路蜿绕盘升,过猪行、椅子台、墨石坪、风吹岗等地,约12公里到达南天门。南天门,为大娄山脉北坡一座隘口,因石灰岩溶蚀裂隙形如门状,且位居南北走向,山体高峻耸入云层间,故名。原石门长约100米,宽约40米,后修建盘山公路,石门旧貌被毁,地名仍旧沿袭(文尾备注1)。如今南天门东北与西南两侧峰丘夹峙相对,尚存“门形”格局。东北侧峰丘叫做“望乡台”,海拔1664米;西南侧峰丘叫做“台口岚垭”,海拔1524米。南天门邻靠渝黔省际边界线,常年多大风吹袭,夏日凉爽宜人,冬季冰雪覆盖,春秋时有冰雹灾害。南天门顶部(望乡台+台口岚垭)修建了风力发电场,大型扇叶风车在渝黔两端辖境均有设立。南天门也是綦江河两条一级支流——孝子河(北)与藻渡河(南)的天然分水岭,早年即拥有着万盛十二景之“南天啸月”景观。2012年后,万盛在南部山区开发打造避暑休闲旅游地产,南天门同名楼盘项目坐落在公路(S207省道)垭口上,海拔约1470米,是万盛所有商业化避暑楼盘中的制高点。除楼盘外,南天门一带还有许多农家乐、民宿、餐旅酒店等配套服务,可供避暑游玩人群选择。
南天门公路垭口,扼控由万盛南行通达贵州桐梓县羊磴、水坝塘一带(藻渡河沿岸)的节点要隘。北连万盛石林景区,往西可到关坝与青年两镇,往东衔接黑山谷风景区。从拍摄位置背后上行,就是风力发电场范围。
站在台口岚垭,眺望南天门东南一侧的群山风貌,山势绵亘,地形高峻,景色壮美!每当夏日傍晚,太阳由西往东照射,画面顺光清晰。
茶园村,位于南天门垭口外侧(南向),今属万盛经开区石林镇所辖行政村。清代同治年间,有李姓到此居住,并在附近山岗上种植茶树,故称“茶园”(文尾备注2)。1955年前,辖境旧属贵州桐梓县天桥乡,1953年设茶园乡,1955年划归四川重庆市南桐矿区。1958年建立茶园耕区,属两河公社;1962年耕区改制大队,同年底从两河公社析分茶园公社,辖和平、兴隆、新华三个大队,1966年再次并入两河公社。1981年兴隆改名青龙、新华改名柏树,1984年均恢复村治。2004年和平、青龙、柏树三村统一合并为茶园村(文尾备注3),新村委会驻治点,小地名叫做“白杨坪”,原青龙村驻地,源于植物与地形的结合。茶园村幅员面积22.50平方公里,301户1178人(2020年,文尾备注4)。茶园村重点发展避暑旅游服务型经济,第三产业比例较重,已先后完善了各项食宿配套。农业耕种高山玉米和鸡、羊类畜禽养殖。
茶园村西侧坡地,上边种植有大片玉米,还可远眺风力发电场。2020年5月中旬,个人曾与几位爱好者前来茶园探寻过,当时就对这块玉米地进行了拍摄。图中左侧(西向)是一道高坎悬崖,按照划界原则,崖线上方玉米地属于重庆,崖壁下方公路属于贵州,渝黔省界线以此为划分参照。后来又多次勘界,省界竟东移了几十米到公路边,所以从崖线到公路之间的玉米地,理论上已属于贵州。2020年那次探寻,在玉米地正好碰到了一位“跨省”干活的万盛大姐,她很熟悉这段划界情况,并为我们做了详细口述介绍。详细的细节内容可以参阅头条本频道2020年6月18日发表的图文记录:《万盛茶园村,省界跨堂屋》。
“我准备今年种2亩地,去年糯玉米最高要买到5元一斤,我种的几分地糯包谷根本不愁销,刚从地头掰下来就被周边避暑的游客抢购了。”谈到糯玉米种植,贫困户杨志文信心满满。
为帮助村民发展好产业,茶园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想办法争取资金,免费为村民发放糯玉米种子,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分地块、分时间段种植,提高玉米品质、保证价格。2020年,全村种植糯玉米达500亩,预计产量31万公斤,产值近200万元。
方竹笋也是茶园村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全村已有近万亩的规模。从以前村委牵头请区外专家“手把手”指导、发动,到争取上级支持开展采笋节活动,再到现在村民们自发组织间伐、抱团管护、协定价格售卖,大家尝到了甜头,种植积极性高涨。
此外,高山羊、高山鸡等养殖业也是围绕旅游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今年,村委还将依托茶园树林密布、百花盛开、蜜源丰富等地域特点,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打造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又一“增长极”。——节选自“重庆扶贫”专题报道:《重庆万盛经开区:石林镇茶园村——南天门上乡村美 》2020年10月26日
前方这座峰丘,当地人叫做“笋子山”,因外观形似物而得名。此峰也是渝黔两省(市)的天然分界标识,山体下方因早年修建房屋,岩体已被凿开,核部岩层(石)在外。但房屋却烂尾了,且未对凿开岩体做相关恢复工作,那么将生态环境能够造成的破坏,该由谁来负责呢?
笋子山渝黔界峰与重庆万盛的随缘居农家乐。夏日周末傍晚,一群来自城里的避暑市民正在吃晚饭。他们携老带幼,进入高海拔山区,游玩乐享之际,以躲避山下酷热,感受自然清凉。
万盛随缘居农家乐背后就是贵州桐梓县地界,今属坡渡镇林紫村长五杆(间)组。茶园村村委会办公楼距离贵州省界也仅100米,跨过公路即“出渝入黔”。个人则用文字与线条标注了茶园村的渝黔省界信息:渝黔(大致)边界线沿循笋子山,自上而下进抵随缘居农家乐,并跨过了那栋烂尾房屋。据当地人讲:此房屋原本是万盛计划建设的另一座农家乐,但位置却选定在了省界上,进而涉及到跨省争端,导致建设审批、土地利用等相关手续不完善,最终弃修停工,烂尾于山前,投入资金“打水漂”(并还有一些复杂因素,就不便提及了)。投资人原本可以在茶园村打造出一座新时代的“省界房屋”,但时过境迁,当前的社会环境与五十年代初期(茶园村省界旧堂屋修筑时)早已完全不同,包括政策、流程、主管、监管、利益均衡点等多方面。所以想在偏僻山区+跨省边界的地方打混沌“擦边球”,完全行不通了。
从随缘居农家乐后侧平台端眺望大娄山系北坡群峰,远处是贵州桐梓县坡渡镇方向(西南,距茶园村约20公里)。山脚下那一片梯田水稻,耕植生存环境。坡渡镇林紫村村委会驻地——丰岩头也在西南方向,距茶园村12公里,1992年林紫乡撤销并入坡渡镇,遂设立行政村。
茶园村边贸市场,因靠近边界,经常会有贵州村民前来售卖山货。2023年参与收集新版《重庆赶场地图》的信息时,曾打电话咨询过石林镇政府。他们告知说:石林镇有三个赶场点,分别是两河场(镇政府驻地)、白花村、茶园村。其中白花村与茶园村以前没有场集,近年来随着山上度假楼盘大量开发,避暑人群逐渐增多,便产生了商业消费需求。于是从每年的5月到9月(高峰期是6月底-8月底),白花和茶园都有热闹的“百日集市”,以服务避暑人群。最初赶场时间仅周末,后来改成每天都有。茶园的赶场集市就在边贸市场,但散场很快,夏季每天上午10点之前,商贩基本已结束售卖回家了,而避暑者也清楚这个规律,若购物必准点前往。
1984年版《四川省重庆市南桐矿区地名录.两河公社地名图》中的信息标注。青龙嘴、白杨坪一带就是今茶园村核心范围;红圈中的小里村就是“省界堂屋”所在地,黄家田为S207省道渝黔边界点,都是此行即将前往做回顾探寻的地方。
从茶园村沿S207省道南行约10公里到达小里村。小里是一座自然村,1984年时属南天乡(今石林镇)柏树村,2004年划归茶园村大田组所辖。其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代湖广填四川时,部分由下江平原地带迁居来此的移民,按照家乡地名概念,俗称“空间开阔,人口较多”的地方为“大里”,反之为“小里”(文尾备注5)。小里村北面确有一座大里村,但没有去实地察看。而小里村地形陡峭,人口稀少,也算对应了地名概念。另一种说法来自民间典故:相传清代光绪年间,附近一户李姓人家,生有七个孩子,其中四个住在大里村,三个住在小里村,大为多,小为少,三子住地故称“小里”(文尾备注6)。这儿还有一座跨越渝黔省界的农舍堂屋,两家重庆媒体曾关注报道过。早在2009年11月25日,《重庆时报》(2004年创刊-2018年停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他家饭厅在贵州,卧室在重庆》的新闻报道,简单讲述了这座省界堂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对渝黔省界堂屋进行首次宣传。4年之后的2013年9月10日,《重庆日报》又对省界堂屋写了另一篇报道,题目是《一栋农房横跨两省 这里边界没有“边”》,目前能够查阅到有关渝黔省界堂屋的新闻信息,大概就是这两篇。
为什么省界会从他们的堂屋穿过,张宗海说,其实是先有省界。他听已故的父亲说,以前他们的房子还要再往山上走,不是很方便,所以父亲和大伯就准备合建一所房子,谁知建好后,堂屋刚好压在省界上。
茶园村党支部书记成少隆说:“听老一辈的人说,1962年国家实行四固定政策(指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的制度。)当时哥哥张集银,觉得贵州这边能吃得饱,就决定把全家户口都落到贵州,而弟弟则选择留在了重庆”。目前贵州乡亲读书赶场也都到重庆。这座老房子周围,还住着6户人家,其中4户贵州,2户重庆。——节选自《重庆时报》2009年11月25日专题新闻:《他在饭厅在贵州,卧室在重庆》记者 刘占良 新闻链接:
“省界堂屋”为夯土+穿斗结构,屋顶斜瓦盖面。修造于1957年,当时距南桐矿区成立以及茶园村、南天门从贵州划入四川已有两年。屋主是一对亲兄弟——大哥张银槐与四哥张集银。张银槐的儿子张宗海后来继承了房屋,2009年《重庆时报》那篇报道,便重点提及了张宗海(详见上文),如今张宗海已患病去世,留下了遗孀余大姐。而2013年《重庆日报》则对堂屋“跨省”来历有了进一步说明,与2009年时报提到的“房屋压建在省界上”不同,日报这篇内容主要说明了因家族户口问题所产生的堂屋“跨界”现象。
张家一家五兄弟,都是绵地村人。解放前,大哥张银槐为了躲兵役,常年在当时的桐梓县与四川省綦江县、南川县交界处的高山上躲避,并打些零工讨生活。1955年,重庆市南桐矿区(现万盛经开区)成立后,张银槐就在当地上了户口。从此,他就成了张家一家人中唯一的重庆人。
1957年,张银槐的父母修了这栋房屋,做主分给了大哥张银槐和四哥张集银,两人又进行了再次分家。
房屋一共三间,咋个分?两兄弟一商量,便以堂屋为界,将房子一分为二。左边的房子分给张集银,右边的房子分给张银槐。
由于张银槐上的是重庆户口,他所在的这一半房屋自然就成了重庆地界,而张集银是桐梓户口,他所在的那一半就成了贵州地界。从此,张银槐的子女便跟着他入了重庆籍,张集银的子女则和父母一起入了贵州籍,这就是“横跨”两省的房屋由来。——节选自《重庆日报》2013年9月10日专题新闻:《一栋农房横跨两省 这里边界没有“边”》记者 龙丹梅 新闻链接:
张宗海的遗孀余大姐现已经搬迁到省界堂屋北侧约1公里的公路边。因长时间无人居住,近年来又遭受暴雨、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老堂屋主体(南面)发生坍塌(包括客厅跨省部分),只留下了一间厨房。据余大姐介绍说,堂屋原来住着两家人(另一家是娄必秀,目前搬到了桐梓县羊磴镇),厨房亦有两间,一间在重庆境内,一间在贵州境内,目前留存这间在重庆境内,坍塌掉的是贵州境内那间。
图为厨房外墙上悬挂的一些废弃农具,将被蔓藤渐渐缠绕。这个场景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偏远农村的兴衰变迁。
厨房内部现状,墙壁上有很浓烈的烟熏痕迹,并记录着某些手机号,灶台也拆除了,一派破旧景象。
厨房门口挂着一块“农村住房安全等级标识牌”,牌子上的信息量还是挺大,例如户主张宗桥,是张宗海的弟弟么? 且说明张宗海去世后,房屋归属再次发生了变更。房屋属土木结构,等级D(危房),户主已有了新居所。而两家单位的落款及盖章,再次表明了万盛与綦江特殊的区划关系:行业管理万盛完全独立(经开区住建局),行政层面仍由綦江统辖。
4年前到堂屋探寻时,门口院坝虽长满杂草,但仍有站立的空间;当4年后又再来,院坝已被杂草全部覆盖,连日常行走都很困难。堂屋建在鲤鱼河北岸的崖线坡台端,地形险要复杂,与鲤鱼河河道存在约五、六百米的高落差,以前饮水多靠肩挑背扛获取水源,后来也接入了自来水管道,但人又搬走了。堂屋周围的土壤空间承载力非常有限,只能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旱地作物,或圈养牲畜,条件贫瘠落后。对这一些地方实施高山移民,实属必要。
图为从堂屋眺望贵州境内的峡谷山峰(南),峡谷下方就是鲤鱼河。鲤鱼河自重庆市南川区斗笠山(金佛山南坡神龙峡一带)发源,流径自北往南,穿切大娄山系,从黑山谷七孔桥到石林镇茶园村黄家田约15公里河段为渝黔界河(万盛/桐梓),进入桐梓县境后,终在羊磴镇湾塘村小河嘴汇注藻渡河。鲤鱼河属长江三级支流,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文尾备注7),沿途峡峻谷深,风景秀美,部分河段适宜夏季漂流。
2020年5月中旬第一次来到省界堂屋探寻所拍摄的图片,可以跟现在对比下。当时已无人居住成了危房,但房子整体架构尚在。我那次回去后,先查询有关的资料信息(地名录、地方志等),又反复参考两篇新闻报道,也简略写了一篇省界堂屋的历史缘由文章。详细的细节内容可参阅头条本频道2020年6月18日发表的图文记录:《万盛茶园村,省界跨堂屋》。
省界堂屋正面特写:左侧贵州(南),右侧重庆(北),以中间客厅为界线划分。其实那年客厅已经坍塌,图中可以明显看到房门里倒下的木梁。
堂屋侧面(南),余大姐站在曾经的自家居所门前,疑惑“这些人到底在拍什么呢”?因堂屋南面(主体)全部坍塌,这个方面已成为了绝版。
我在一张《万盛经开区交通旅游地图》中将省界堂屋具置做了标注添加。公路编号那会仍是S414省道,从南天门垭口到黄家田之间几乎贴着渝黔边界线行驶,附近还有好多块飞地或插花地呢,这也是省界堂屋能够在那个特殊年代下所产生的区划地理要素。
由小里村“省界堂屋”再南行驶约2公里,就到达了S207省道的渝黔边界点——黄家田(图中红圈位置)。
早年有户黄姓人家来此居住,并屯垦犁田而得名(文尾备注8),今属万盛石林镇茶园村大田组。黄家田渝黔边界点(公路旁)目前只有一户人家,主人也未看到。屋门口还贴着铜鼓滩漂流的代售信息,该漂流位于藻渡河中游,核心区段就在黄家田山下(南向)的桐梓县羊磴镇。重庆铺建的沥青路面到这里就结束了(S207省道重庆段终点),贵州境内2020年那会还是碎石路面,现在已完成水泥硬化。万盛125路公交车(石林镇-黄家田)定期会开行到此,但每天只有两趟往返(主要仍终到茶园村),使得边界点贵州一侧的村民更便利进(万盛)城。
渝黔边界点贵州境内的水泥硬化路面,仅为村道标准。黄家田距羊磴镇12公里,由此一路下山,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高海拔、深切割、大起伏”是渝南黔北一带(大楼山脉北坡)最明显的地貌特征。江津李市-綦江篆塘-万盛青年-南川南平这一线米以上的中山区,并受构造运动间歇抬升(如箐坝大山)。河道顺岩层走向或背斜轴部涌流深切山体,如藻渡河、洋渡河、鲤鱼河、木瓜河等等,竟形成了高差达700-800米的沟谷。山体顶面由三叠系、二叠系、志留系灰、页岩所组成(文尾备注9)。
从黄家田眺望贵州境内的绵延群峰。远处山体岩层上还出现了一道受水平挤压而形成的V状褶皱。
从黄家田回望重庆万盛方向(北,小里村),坡麓台地上有零散农家,田土主要耕种玉米。此地名来历中,那块“黄家的田”,是否也在其间呢?
来到贵州境内回望黄家田边界房屋(红色箭头),公路南行去羊磴,地势与海拔不断降低,贵州境内管理建制今属桐梓县羊磴镇棉地村椅子组。所谓“椅子”,根据地貌形态物品而得名。读者们请注意看黄家田(红色箭头)下方那片倾斜坡麓,晃如一把太师座椅,背靠山丘摆放。坡上还分布着多家农户,为椅子组聚落核心。
来到藻渡河畔的桐梓县羊磴镇。如今羊磴有新老两个场集,新场在北岸,聚落呈块状,2016年之后逐步开发,镇政府也驻治于新场;老场在南岸,聚落沿藻渡河谷与X314县道呈带状延伸。2012年时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的焦兴涛老师(现已升任院长)带领着一群年轻学子来到羊磴镇,与当地木匠、镇上居民、乡里村民,携手成立了“羊磴艺术合作社”,依托这座黔北山区小镇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开启一场艺术打造,又称“羊磴计划”。合作社成立后,每年共同开展植根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创新。他们和木匠共同协作,开展“乡村木工计划”;与当地营业店铺共建美术馆;在镇上的学校、河流、大桥等地与当地居民一起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十二年来,“羊磴艺术合作社”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成为中国艺术乡建中协商式、参与式艺术的重要典范,受到各方广泛关注(文尾备注10)。
2024年6月30日,羊磴·2024“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再次启幕,新奇的展品、沉浸式的展览,将偌大的场镇变身成乡土艺术嘉年华,吸引络绎不绝的观众参与。图为本年度艺术活动的大幅宣传牌,设立在羊磴新场桥头处。
羊磴计划成名已久,这个艺术项目不仅在于羊磴计划团队在这个无风景、无历史、平淡无奇的贵州小村镇中以艺术激活了与村民生活的连接,更在于羊磴计划的诸多独特之处……
羊磴这十年,我很难说清楚,如果从乡村现实的角度讲,村民的功利性还是很强烈的,这里很多乡土感也是很强烈的,这条河、山、水、人,当地人有对具体地方的认同感,很多人都会讲当地的富裕历史,无论真假,当地人都愿意把这些故事编织在乡土记忆里面,历史感和记忆感还是很强烈。——节选自“艺术中国”公众号2022年6月22日与焦兴涛院长的访谈对话:《焦兴涛谈羊磴计划——重建艺术与生活的连接》
羊磴也是藻渡河铜鼓滩漂流的游客集散地。铜鼓滩漂流全长8公里,从湾塘村到新场苦楝社区,景点分别有“八滩、两廊、三码头”,“八滩”即黄果树滩,麻柳滩,椅子台滩,李公溪滩,天生桥滩,阳春台滩,万卷书滩,铜鼓滩。“两廊”分别在起止漂点,起漂点有东阳廊,止漂点有西成廊。“三码头”分别在漂流河段,即湾塘码头、鲤鱼河码头、老码头。——节选自桐梓县融媒体中心公众号“娄山关”2024年7月20日专题推送:《出发!到桐梓这一些地方去漂流!》
关于羊磴地名来历,主流说法以藻渡河岸畔一只山羊腾空跃石蹬跳而得名,俗称“神羊蹬石”,先以动词形态出现,后演化“蹬”为“磴”,变成了名词(文尾备注11)。另外民间还有“仙童放养”等典故传说。
羊磴深处大山,位置偏远,交通闭塞,1966年之前是不通公路的,而是依托藻渡河水道开展航运物流(松坎经木瓜到羊磴的公路1966年建成通车,1976年又经水坝塘修通到狮溪)。
羊磴河航道的利用,早在上世纪40年代前就已形成,只限于民间流放木排竹筏。过后,邻省四川綦江县的船主、盐商集资开凿航道,并开通了赶水至坡渡段的航运。1947年,已通航至羊磴,上行可运送食盐、布匹、百货;下行可运送煤焦、桐籽、山货等。1954年10月,开通了羊磴至湾塘的航道。是年,桐梓县湾塘航运管理站建立,有木船94只,编为14个运输养河班,实行运养合一,赶水至湾塘40公里航道通航。1956年,组建专业养河船队,对航道中的主要险滩,进行炸礁等治理,实现水枯季节航行畅通无阻。1958年,航道延伸到复兴(水坝塘),复兴至赶水54公里航道定型。该年,航道全程通航,运焦炭船可直达重庆,船只多达110只,船工400余人。船只也逐步改为铁皮船,载重量达1至4吨。1959年10月,贵州省内河航运现场会议在羊磴河召开,桐梓航管站作了经验介绍。在此期间,是羊磴河航道运输的黄金时代。1965年10月后,随着川黔铁路、松狮公路羊磴段的通车,水运物资锐减。80年代后,煤焦多数改为汽车运输,航道利用率逐步下降。再后来,随着羊坡公路的贯通,坡渡电站的修建,羊磴河航运便退出了历史舞台(文尾备注12)。
(2)1984年版《四川省重庆市南桐矿区地名录.两河公社.青龙大队.茶园》词条
(4)《万盛日报》:“石林镇茶园村驻村工作队:当知心人 “绣”新画卷”2020年8月6日
(6)1984年版《四川省重庆市南桐矿区地名录.两河公社.柏树大队.小里村》词条
(8)1984年版《四川省重庆市南桐矿区地名录.两河公社.柏树大队.黄家田》词条
(9)中国科学院西南资源开发考察队1992年编著《重庆地貌与经济建设.第四章.地貌区划.东南部喀斯特中山地貌区.区域地貌特点.77页》
(10)《重庆日报》:“文化中国行|看艺术如何激活乡土,羊磴·2024“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启幕”2024年6月30日
(11)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乡级行政区.羊磴镇(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词条
重庆贵州,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习性相近;桐梓九坝,避暑胜地;交通便捷,高铁直达;气候宜人,康养宜居;民风淳朴,待人厚道;遍地种烟(烟叶杀虫),蚊虫极少;海拔高度,1300米许;四川重庆,避暑者众;自己烹饪,口味随己;旅居生活,乐此不疲;桐梓村晚,重在参与。[笑][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