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平台app官方下载大型回转窑、球磨机、除尘器、破碎机设备生产制造商!

郑矿机器

我国糖料和食糖产量及其分布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回转窑设备

我国糖料和食糖产量及其分布

时间: 2024-10-14 15:34:02 |   作者: 回转窑设备

回转窑设备

  

我国糖料和食糖产量及其分布

  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甘蔗种植纪录。1991年我国食糖市场放开以来,中国的甘蔗糖业重现生机。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糖料生产国,南方甘蔗已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批高产高糖品种;随着国有糖厂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食糖产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根据我国农业部发布的有关文件,我国糖料种植的发展规划包括:一是以发展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二是建设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三是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准;甘蔗种植培养面积、总产量和食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60%和65%。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广东及沿海蔗糖业慢慢地发展,到了40年代以后取代四川发展为中国新的产糖区,一直到1992年以前六十多年中,广东成为中国的糖料和食糖生产中心;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广西甘蔗种植培养面积、蔗糖产量已连续13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如表1所示)。在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同时,云南糖料蔗生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云南糖料蔗种植培养面积和产糖量1998超过广东,跃居中国第二大甘蔗种植面积、产糖大省,随后稳定发展,并从始至终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

  2003/2004榨季,全国甘蔗种植培养面积发展到1760万亩,产糖943.6万吨。其中广西植蔗面积1026万亩,产糖量588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58.5%;云南植蔗面积390万亩,产糖量19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19.4%;广东植蔗面积190万亩,产糖量98.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9.8%;海南植蔗面积95万亩,产糖量40.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4.0%。以上四省区植蔗面积、蔗糖产量分别占全国植蔗总面积、蔗糖总产量的96.7%和97.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体系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逐渐向西转移,区域布局得到优化。2004年全国有359家糖厂,制糖能力1100多万吨,其中甘蔗糖厂340家、制糖能力近1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按照天气特征情况适宜、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制糖产业布局合理等原则,我国选择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包括48个县(市)

  桂中南蔗区是广西蔗糖生产的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崇左、扶绥、横县、宁明、宾阳、大新、龙州、隆安、武鸣、邕宁、南宁辖区、覃塘区、来宾、武宣、象州、鹿寨、柳城、柳江、宜州、上思、等20个县(区)。

  粤西蔗区最重要的包含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以湛江市为主。近年湛江全市糖料蔗种植培养面积维持在16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70%。

  我国18个省区产糖,沿边境地区分布,南方是甘蔗糖,北方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国白糖产量的80%以上,近三年达到90%以上,2003/04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02万吨,甘蔗糖产量944万吨,占94.1%,甜菜糖产量59万吨,占5.9%;2004/05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57.10万吨,占93.4%,甜菜糖产量60.3万吨,占6.6%

  我国白砂糖产地大多分布在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其中,全国产糖量的95%集中于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五个优势省区

  糖业作为广西传统支柱产业,其产量从1993/94榨季开始已经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培养面积超过1000万亩,占广西耕地面积的1/3。我国有4000多万种植甘蔗的农民,广西就有2600多万(占广西总人口的55%),有30多万与糖业生产有关的产业工人队伍。近年来,广西产糖量超过世界第五大产糖国澳大利亚以及出口大国泰国、古巴的产糖量。

  广西甘蔗综合利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有蔗渣制浆造纸、蔗渣纤维板、生物复合肥、糖蜜制氨基酸、糖蜜制酒精、固定蛋白饲料等。

  2004/0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26万亩,平均亩产4.45吨,全区34家制糖企业共95家糖厂开榨,共生产白糖532万吨,比上年减少56万吨,全行业实现出售的收益150亿元,增加值40亿元,利税总额35.8亿元,农民种蔗总收入86亿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新高。

  广西主产地为中南部的崇左、南宁、柳州、来宾等地区,主要产糖县为祟左、来宾、扶绥、柳城、邕宁等。甘蔗生产布局进一步向桂南、桂中优势区域转移。2003年,崇左、南宁、来宾、柳州4个优势产区甘蔗种植培养面积已占全区甘蔗种植总面积的69.7%,而属于非优势产区的玉林、桂林、梧州、贺州甘蔗种植培养面积仅占1.1%,已基本退出糖料蔗的生产

  广西15家大型制糖公司集团拥有糖厂67家,其生产能力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区的87.8%和88.91%,是广西和全国糖业界最具实力与影响力的大规模的公司集团。他们分别是: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冠桂糖业有限公司、广西贵港甘化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百色甘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南宁永凯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永鑫华糖有限公司、英博(三博)糖业集团等。

  全省有11个地、州、市产糖。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临沧、德宏、保山、思茅、版纳、红河、玉溪等7个地、州、市。这7个地、州、市的食糖产量占全省产糖总量的96%以上。云南省糖厂开榨时间除少数厂在11月上中旬外,多数糖厂开榨时间在12月中下旬及次年的1月上旬。榨季最迟结束时间为5-6月。云南省除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朋普糖厂为碳酸法外,其余糖厂全部为亚硫酸法。

  2、云南省每年消费食糖20万吨左右,食糖产量的85%以上要销往省外,主要销往西南、西北、华北。少量出口老挝、缅甸、泰国。

  云南是我国糖业优势产区之一,也是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云南食糖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如图十三所示)。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400万亩左右,全省16个地州市中,有14个地州市、48个县种植甘蔗,蔗农600万,工业总产值5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总额超过10亿元,甘蔗主产区的甘蔗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的30%,蔗糖收入占当地财政的35-80%。

  92/93榨季之前,广东一直是我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及食糖生产省份,其历史最高产量是1991/92榨季的216.35万吨。上世纪70年代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程度的差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导致整个蔗糖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致使中国的食糖生产向广西、云南转移,随着全国糖业布局及结构的调整,该省逐渐压缩糖料种植面积以及食糖生产规模,但目前广东湛江仍是我国三大食糖主产区之一。

  该省的糖料及食糖生产集中于湛江地区,湛江地区的食糖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也有一定的食糖生产规模。2003/04榨季,广东开工糖厂40家,其中湛江21家,产糖98.5万吨。甘蔗主产区集中在位于雷州半岛的遂溪县。湛江现有制糖企业(集团)8家;2004/05榨季,广东产糖112.1万吨,实现税利总额7.8亿元。

  珠江三角洲目前仍然是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拥有东莞糖厂、顺德糖厂、江门甘化(广东甘化)等著名炼糖企业,制糖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工原糖60万吨左右。近10多年来通过进口、进料和来料加工开展炼糖业务,参与国际食糖贸易。

  海南现有糖厂24家,分布在11个市县和农垦,历史上最高年产糖量为1992年的40.15万吨,其中西部地区蔗糖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食糖除满足本省需要外,大部分销往内地。目前,全省糖厂已全部通过改制改革,实现了民有民营、委托运营和承包经营,其中有8家糖厂由洋浦南华糖业公司经营。2004/05榨季,海南生产食糖38.6万吨,实现利税1亿元。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甜菜糖生产基地。90/91榨季以后,该区的食糖产量列居全国甜菜糖总产量前三位。由97/98榨季开始,该区食糖产量连续数年居全国甜菜糖产量首位,在全国食糖总产量排名中进入前四名(如图十四所示)。因糖料品种及气候的缘故,该区多在每年的9月份率先进入新的榨季。产品以优级甜菜白砂糖为主,近年也有部分糖厂开始生产甜菜绵白糖。新疆现有14家制糖企业,甜菜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亩产甜菜3吨左右。2004/05榨季,新疆34.6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7亿元,利税0.97亿元。新疆当地年消费食糖10万吨左右,有20万吨糖需要调往内地销售,交通运输一直是制约新疆食糖发展的瓶颈。

  1991年食糖流通体制改革以来,通过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生产要素重新优化组合,糖业规模迅速扩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科学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制糖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糖厂由1949年的3家增加到2005年的359家,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2000年我国糖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国家拿出120多亿资金关闭破产150家制糖企业。经过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3年底,国家再度出台措施:一是把制糖生产能力从1050万吨压缩到818万吨,并要求从2004年开始制糖生产控制在750万吨之内;二是将制糖业列为国家控制总量和扭亏的重点行业,积极推进糖料生产的集约化经营,推广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使制糖成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关闭现有14家糖精厂家中的9家,以便给国内制糖业腾出市场。

  2002年,广东、广西、云南、新疆四省区已经作为试点开展了规模制糖,组建大型糖业集团。其中,广西有机制糖厂90家,甘蔗日榨能力已从2000年的27.6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35万吨;云南有机制糖厂74家,日榨能力为14.2万吨。目前,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糖业集团已有20个,合计产糖670万吨,占全国产糖量的67%。今后几年,食糖产量的增长主要还将依靠制糖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预计2010年全国制糖企业日榨能力有望达到84万吨,并实现年产糖能力1450万吨的规模。

  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制糖业相比,我国糖厂生产规模仍较小,其中日处理量超过4000吨以上的糖厂不到30家。与巴西、泰国、澳大利亚等制糖大国相比,我国的单个糖厂的产能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就拿国内产能最大的广西为例,一家糖厂的产量仅4.75万吨(云南1.71吨,广东3.92万吨),而巴西则为7.2万吨,泰国为17.6万吨,澳大利亚最多达24万吨。规模经营是降耗增效的重要途径,制糖企业更是如此。据悉,苏丹一家糖厂的年产量是45万吨,而我国内蒙古自治区10家糖厂的年产量仅有11万吨。我国应尽快组建几家大型糖业集团,向深加工、多元化、规模化方面发展,加强国际间的联系和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糖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以发展规模制糖为重点,以资产为纽带和项目联合为基础,引导大型制糖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糖业大型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兼并联合、股份制改造、中外合资等方式,对蔗糖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改制。经过近几年的改组和改造,海南和广东制糖企业已完成了改制,国有经济全部退出,8家制糖企业(集团)完全控制了占广东产量80%的湛江食糖生产;广西制糖企业由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体制变成国有、民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结构。已组建成14家大型企业(集团),其中上市公司2家,中外合资企业3家,控股的糖厂68家,占全区糖厂总数的71.6%。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蔗区甘蔗生产稳步发展,农民种蔗收入增加,制糖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我国甘蔗生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应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制糖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可望使我国在2010年甘蔗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以上,产糖率达到13.314.0%,吨糖耗蔗量下降到7.5吨,在保持现有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年产蔗糖可达1034万吨,加上甜菜糖150170万吨,则可满足国内需求。从动态看,我国糖业正处于一个复苏和即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糖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糖业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正着手制定“十一五”规划,预计我国到2010年食糖生产能力有望达到1450万吨,自给率达到85%。甘蔗制糖是我国糖业生产的中坚力量,2004/05榨季甘蔗糖已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95%,主要甘蔗产糖省区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总产量占全国的92%,未来几年甘蔗糖的发展还有广阔的前景。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甘蔗糖和甜菜糖的协调发展。由于甜菜榨季开始比较早,可以弥补食糖销售年度末期与甘蔗糖大量上市之间的供求缺口,且除新疆以外的甜菜糖生产企业又基本靠近食糖纯消费地区,运距短,经营费用低,具有比较好的综合优势。从糖料面积、亩产和企业制糖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食糖生产增长潜力较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西区政府已明确提出,通过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提升制糖业工艺装备水平,突出抓好综合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鼓励采用“两步法”生产方式,继续推进糖业企业重组,提高制糖业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完善蔗农与糖厂的利益协调机制,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糖业基地。重点支持南糖、凤糖、贵糖、农垦糖业、东亚糖业等公司集团的发展。计划到2010年,机制糖年生产能力稳定在600~700万吨,吨糖成本下降到1600元左右,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综合利用产值和效益达到制糖产值和效益的50%。

  食糖成本和价格是影响我国食糖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决定我国制糖企业生产价格的因素主要有:a.糖料收购价格;b.食糖加工成本;c.各种费用(如财务费用、仓储费、销售费用等);d.各种税(增值税、环保税等)。四项之和通称为企业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为企业保底价,也是企业盈亏平衡点价格。对整个食糖行业而言,一定时期的食糖市场价格水平随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

  糖料收购价格直接关系着食糖生产成本。我国糖料收购价格偏高,直接导致食糖生产成本高。目前,糖料方面的成本占食糖加工成本的70%以上,近年来甘蔗收购价格高达200元/吨以上,每吨甜菜的农业成本为160至180元,近年也有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国甘蔗主产区糖料蔗收购价格采取蔗糖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的管理方式。例如广西南宁、柳州、来宾、崇左等市物价局对2005/2006年南宁市糖料蔗的收购价格的规定,普通糖料蔗收购底价为每吨230元,与制糖企业食糖平均含税销售价格3500元/吨实行挂钩联动。糖料蔗收购价格实行挂钩联动后,当食糖销售价格超过3500元/吨时,在糖料蔗收购底价的基础上,按5%的联动系数向制糖企业进行二次结算。我国食糖生产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很大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着严重的生产成本高和产业水平不高的问题。

  在国内食糖主产区中,广西和广东湛江地区有潜力参与国际竞争。广西近几年对糖业进行深化改革,提高制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内、国际竞争力,2001/02榨季全区吨糖平均含税成本为2621.45元;2002/03榨季全区平均吨糖含税成本为2650元,比广东低200元,比云南低100元,但与进口糖相比,高出200多元。吨糖管理费220元,吨糖营销费49元。2003/04榨季食糖平均吨糖含税成本2280元/吨,比2002/03榨季每吨降低377元,降幅为14%,制糖行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通过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制糖、推广甘蔗良种、科技投入、科学管理、降低税费等一系列措施配合,广西的吨糖含税成本完全有可能降低到2000元以下,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湛江市2001/02榨季平均吨糖含税成本为2783.8元,2002/03榨季通过调低糖料价格、降低税费和管理挖潜等,平均吨糖含税成本降至2300元以下,也是一个具有可参与国际竞争潜力的地区之一。湛江糖业将同广西并驾齐驱,成为国内以至国际的2个低成本、富有竞争力的产糖基地。

  云南糖业生产成本同广西、湛江比较相差不大,2001/02榨季全省平均吨糖含税出厂成本为2544.8元,2002/03榨季降至2250元/吨。但由于云南糖厂多分布在边远山区,食糖从工厂运到甸尾站平均运杂费为160元/吨。从甸尾运到国内主销区平均运杂费为250元/吨,总运杂费为410元/吨,比广西、湛江要高200~300元/吨。云南的运输条件、运输成本严重地削弱其竞争力。因此,若云南糖业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竞争局面,必须在压缩生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经营等方面下苦功夫,而这不仅是云南糖业应对竞争挑战的方法,同时也是整个国内制糖业应对市场竞争压力所必需的手段。

  我国甜菜糖主要集中在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区,近年来由于种植甜菜的比较经济效益下降,甜菜糖的种植培养面积减少,产量也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甜菜的收购价格上涨,甜菜糖的生产成本也大幅提高。近年来,三大甜菜糖产区的政府对甜菜价格实行放开政策,三省区的甜菜收购价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制糖企业和农民协商议定,三省区的甜菜糖价格呈上涨趋势

  以新疆为例,按每吨甜菜的收购价230元的收购价来计算,1吨糖的成本在1980元,比甘蔗糖高出250-300元/吨,近两个榨季新疆甜菜糖平均吨糖含税成本约为2540元/吨。甜菜糖的成本高导致其在国内食糖业的竞争力下降。


上一篇:2021年中国制糖行业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与区域结构分析 广西为主要产糖地
下一篇:吴玉:谨慎者的事业
爱游戏平台app官方下载营业执照